生态立市
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我市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自2000年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以来,我市一直把“生态立市”作为总体发展战略。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丹江口库区视察时一再嘱托:“南水北调一定要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库区永远是一库清水,实现调水区与受水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市围绕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的保护建设,先后**3.2亿元,完成86家重点企业废水排放治理,关停21家污染企业,使223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2.76亿元建成日处理城市污水16.5万吨的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全市各主要水体水质均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通过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广大农村地区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村建设,实施“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房、改厕所、改猪圈)四位一体的生物循环利用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城镇各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空气质量在二级标准以上天数占全年的96%。
我市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近年来,一大批绿化、净化、美化、亮化重点工程相继推进,对城市绿地**予以保护,涌现出世纪花园、澳门花园、太和花园等一批景观效果突出、绿化档次较高的示范小区,促进了城市整体绿化水平的提高,建成了一系列公园绿地、山地游园、居民示范小区、街头游园等城市园林绿化精品工程。
统计数据显示,5年来,全市用于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投入资金达1.46亿元;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2616.8公顷,新增城市绿地227.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5.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9%。此外,我市还对裸露山体进行治理,设立**保留山体,这些,都是为了让十堰的山更美。
守着这一山一水,十堰人懂得珍惜,更懂得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年,本报一篇报道在市内掀起了一场整治毁林种菜的行动,此后一个月内,城区整治毁林菜地2900亩。
对于我市生态立市的做法,在前期召开的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认为“提得非常好”。对于我市如何打好山水这张牌,李鸿忠也提出了要求:“十堰的山水,要做美,做绿。这些绿水青山,绝不能先粗放后集约,不能先污染后治理。要体现科学发展,一步到位,做成**生态文明示范区。”
绿水青山
带给十堰人无限骄傲
今年2月14日,丹江口水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显示,库区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自1987年丹江口水库开始有监测数据的连续25年来,库区水质一直稳定在国家二类及以上标准。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水质如此良好,让十堰人感到自豪,也让首都人民放心。
丹江口水质的良好,成为我市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农夫山泉的入驻。其实早在2005年,北京市场上标注的生产地为“湖北省丹江口胡家岭”的农夫山泉纯净水和果汁,就是用丹江口水库的水生产的。此外,丹江口库区良好的水质和湿地环境,吸引了诸多鸟类在此栖息。2009年5月,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活体桃花水母在丹江口库区现身。7月,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海南鳽(读jiān)现身库区,这是国内30年来在野外首次发现海南鳽。同年12月,一大三小4只天鹅在丹江口库区出现。这些珍稀动物的出现,都在说明,丹江口库区的水质让人放心。
秀水一直是十堰人引以为豪的一张名片。十堰水资源丰富,除了被誉为“小太平洋”、“亚洲天池”的丹江口水库外,十堰境内还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包括长江主要支流——汉江,常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432立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19立方米)。境内四分之三河水水质达Ⅱ类标准,1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黄龙水库、丹江口水库水质甚至达到Ⅰ类。
十堰水电资源丰富,“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新、续建水电工程116处153.8万千瓦,改、扩建项目22处4.2万千瓦。至“十一五”末,全市共拥有大、中、小型水电站223处202.4万千瓦,占全市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的59.5%,成为湖北第二大水电基地。
十堰是座山城,闻名遐迩的武当山就坐落在这里。武当山绵亘800里,是中国著名的道教胜地,是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又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自然风光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特色。武当山以宏伟的建筑规模著称于世。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被誉为是“挂在悬崖上的故宫”。
这一山一水,让十堰人倍感自豪。
清水为媒
促进十堰更好更快发展
十堰要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就需要有效保护生态资源,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营造生态文明,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我市移民18万,不仅按时搬迁,而且没有出现重大的群体性事件,为保持全省的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专门致信祝贺,十堰为我省争得了荣誉。
十堰作出的贡献,受水地的人民没有忘记。碧水入京,作为联系的渠道,一江清水也成了“媒人”。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这里的一库清水要成为‘发展之缘’,要借南水北调之机与北京、天津、河北联系起来,借助他们的文化、科教等资源优势,加快十堰发展。”近年来,我市和北京等城市加强了联系,也促进了我市的发展。2009年,我市和石家庄、丰台、河西三地结为友好城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有利条件,探索和开拓新的合作领域。201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率北京市党政代表团来到丹江口考察,表示将以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北京全面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除了借助外力发展外,十堰也在如何盘活山水上做了很多文章。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市争取国家在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库区建立“生态文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过特殊的政策扶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建立试验区管理体制;加大水源区政策扶持力度,实现水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那时候,十堰的山更秀,水更绿,**生态文明示范区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