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房网讯(搜狐博客)报道:时代在前进,观念在倒退。这是很奇怪的现象。鼓励一部分人先富是很好的政策,但是才仅仅30年的改革开放,贫富分化问题加大很正常。继续维持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已经被证明是过时过气的政策,放弃之很正常。 市场确实有污泥浊水,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国民生活水平的加速提高是惊人的成就。78年6.7平米的人均住房水平,经过短短三十年,提升至28平米,这样的速度是不可抹杀的。
而城市的变化之快,更是没有先兆的。92年我离开北京,那时候三环刚刚建成,而目前城市扩大了多少倍?特别是98年市场化改革,取消福利分房之后,居住水平的提高更是惊人的。这是城乡普遍的情况,即使在穷困的乡村,居住水平也是有很大提高的。
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光荣的时代早已远离我们。但是,现在看来却有倒退的思潮出现。
中国市场化房地产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全方位的。土地价值逐渐提升的过程是*主要的,这一点从近年来城中村和城近郊居民居住水平的改善之快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们是从土地国家所有这一模糊产权的概念逐渐走出来的,而目前土地国家所有,无偿收回已经失去可操作性,这一点必须重视。
其余别的因素,造成的房价上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市场决定了,有限的供应面对无限的需求,特别是在一线城市,演绎的恰恰是市场颠扑不破的规律。房价是市场规律决定的,有限的供应只能满足中高端收入人群的改善,甚至连刚性需求也满足不了。开发商是按市场需求在操作,开发商也不存在强买强卖的可能性。那么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政策仅仅是一方面,殊不知限制需求和供应,限制信贷的政策已经前后经历了6年,但是过快的收入总水平的提高,以及过快的转向改善性需求,大幅挤压刚性需求的空间。
自有住房率达到83%的中国城乡,基本需求早已经解决,目前要解决的除了改善性需求,也就是高端人群的享受生活之外,就是分家另过的小家庭。我们是一个住房观念超级落后的国度,产权住房是必要的追求,租住房在老人的心目当中是接受不了的。这样,女方家庭的意志表现的特别清楚,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所以,顾云昌(顾云昌博客,顾云昌新闻,顾云昌说吧)以及冯仑(冯仑博客,冯仑新闻,冯仑说吧)、董藩(董藩博客,董藩新闻,董藩说吧)等等关于婚房的需求的分析很客观,这是很难改变的趋势。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老人是为你小家庭考虑的。未必你挣个仨瓜俩枣的也该享受高消费的生活,这是小网民普遍的心态。
丈母娘对你的要求,只能是一点:那就是目前还看不到你的未来希望,否则不会这么急于要求你必须买房。所以真正有本事有潜力的男孩子很少面临这个问题。
而倾全家之力买房,对于很多啃老族来说也是教育过程。勤俭持家的传统一点点在丧失,这并不是因为80后已经全面超越你们的父辈50、60后了,而是用老人的节俭出来的收入满足啃老族的享受,这是十分可耻的。问问你们的父辈,你们的爷爷辈给你们父辈留下了多少财富?
福利分房时代的真实情况你们了解多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近分析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时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完全按计划分配。所有人都要排队等政府、单位分房,很多人都经历了非常艰苦的住房条件改善的过程。”说起60年的住房变化,也勾起了姜伟新对往事的回忆,“我1974年毕业参加工作,当时住单身宿舍,两人住一间。小伙子们谁要是结婚了,同屋的另一个人就得挤到别的宿舍‘打游击’。”陈祖芬的报告文学有关京沪住房问题的文章说:建国三十年北京西单菜市场仅仅分配到三间房子。这是80年代初的真实事例。
那个年代是论间分房的,套型住房简直是梦想。茅于轼的廉租房筒子楼只建公共厕所,在那个年代十分普遍。电影电视剧《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离我们才多少年?这就是很多人怀念的福利分房时代。
丈母娘也好,老丈人也好,自己父母也好,真心的为年轻一辈着想,抱怨是抱怨不着的。实力不够,只能做房奴,而房奴实在很幸运。本来高消费就不是刚刚参加工作的你们的事,在任何国家也是这样的。啃老在其他民族是不可想象的。
再有,指望依靠保障解决住房问题,只有廉租房和经济租用房,不可能也不应该指望国家保障产权住房。那是更大的不公正,势必对土地拥有者—农民的利益造成伤害。这一点已经引起了上下层面的重视。所以下力气多增加收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