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只重规模的商业模式已经结束
“被土地管理部门罚款,被债主追着讨债,这种日子谁愿意过?可在房地产资金紧张的大环境下,我们也想不出法子了。”一家在长三角布局的房企负责人邵传林说。他的企业在镇江丹徒龙山景区收购开发了一个大型度假村项目,但至今他仍没有付清按协议应于去年6月就支付的收购款项。因无法按时支付土地款项,公司已被土地管理部门处以高额罚款,至今仅取得了一小部分土地的土地证。
邵传林坦言,资金紧张已成为*棘手的问题,同业间的资金拆借已没有可能,银行对房地产项目的贷款不仅审批苛刻,贷款额度也明显缩小,“全行业都陷入‘缺钱’境地”。
类似遭遇在大型房企中也不少见,典型如绿城数据显示,绿城集团2011年累计销售金额为353亿元,较上一年降幅超过30%。曾在2009年喊出“三年赶超万科的绿城,去年在大型房企中的排名已经跌出了前二十。为缓解资金压力,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的一周之内,绿城连续出售了5个项目的股权。
低谷中仍蕴机遇
中国楼市已迎来一个新的低谷。
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放松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市场预期悲观。杨红旭说,考虑到去年土地成交、企业资金等情况,预计201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新开工面积将出现10年来首次负增长。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说:“过去十五年中国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背后是中国的城市化。在这过程中,地价、房价均快速上涨,开发商大规模圈钱、圈地。但是,从2012年开始,这种只重规模的商业模式已经结束。”
另一方面,调控楼市不是简单打压。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房地产业的拉动力,短期内难以被其他行业替代。从消费上看,全年每年房地产市场销量总额是汽车市场的4倍、旅游市场的6倍多;从**看,在固定资产**中,房地产业占四分之一强。此外,在地方财政来源中,土地出让金能占到四五成之多。复地集团董事长张华说:“中国楼市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但未来一段时间依然是发展的好时机。”
转型可促进健康发展
1月31日的国务院第六次全体会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决策层的信号,已充分为市场所感知。
去年,复地集团在长沙、南京、杭州等地频频出手砸下72亿元,不断加大土地储备。对于形势变化下的企业战术调整,张华说,“在产品上,要提高刚性需求住房的比重;销售上,要加快销售进度,注重‘跑量’;此外,我们还会在产业地产上发力,预计今年在上海就有四个项目投入销售。”
潘石屹则提出,随着房地产业进入“下半场”,新的发展模式一定是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产品上来,投入到产品的创新、设计、质量上来。他还提出,中国房地产企业应该学习美国的苹果公司。
专家提出,房子让不同收入家庭买得起、租得起,才称得上是合理价位。现在既要挤泡沫,又要使供应产品更加合理,这样才能使房地产市场真正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