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住宅小区洋名泛滥之风不但在长沙存在,在全国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大连等地都有类似情况。可以说,住宅小区偏爱起洋名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在一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按说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当某些城市小区几乎成为西方世界的“翻版”时,又让有着几千年建筑文化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然,若是楼房真能体现出西式建筑的风采,且与城市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那么无论是“古典”的,还是“西洋”的,我们都应该欢迎,应该抱以赞赏的态度。问题在于,诸多城市小区的西式楼盘只是在进行简单的“克隆”,没有丝毫的创新和个性,且让人觉得突兀和荒唐,“标新立异”中看不到中国城市小区建设的个性与风采。难怪有人戏称为“欧风美雨满华夏,错把他乡作故乡”。这,不但是中国城市小区建筑的悲哀,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悲哀。
事实上,房屋建筑除了使用功能外,还是文化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其中固然可以借鉴、吸收他人的长处,但绝不是取个洋名那么简单的模仿。中国城市不需要借助洋名来认定自己的身份,只有自信才能铸造一个民族自尊与自豪的核心。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建筑的个性特征及其艺术风格,只有体现出人文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的建筑,才会有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宪章》向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提出,“没有同样的道路,但是可以走向共同的未来,即全人类安居乐业,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城市小区建设设计应该彰显人文神韵,体现个性,成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否则,盲目追求城市建设上的欧美风情,不仅表现了文化自信的缺乏,*终也只能成为东施效颦而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