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房网讯(地产中国网) 先试想,土地储备量有多少才算是刚好?难以为继肯定不行,过量囤地又必然使存货量和资金成本增加,总应有一个刚好值或区间。
之所以抛出这一问题,是因为在研读各家年报时发现,土地储备愈发显现出双刃剑作用,并影响了许多企业的业绩增长。
土地储备是衡量房地产企业经营增长状况或成长性的指标之一,其他指标还有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分析这些指标,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业绩成长性、稳健性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关于几个增长率指标,前几篇文章已用大量数据得出了结论:增速整体放缓,不同企业的增速在明显分化。本篇重点评述与土地储备相关的几个指标,包括土地储备量、土地存续比等,并提出优化土地储备的建议。
中小房企土地储备不足成软肋
随着金融街、天房发展等公布2012年年报,截至4月4日,已有109家上市房企发布了正式年报,其中沪深A股74家,香港内房企35家,占全部176家上市房企的62%。从年报中所披露的土地储备量来看,整体格局变化不大,部分中小企业土地储备明显不足,而恒大、碧桂园等企业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储备量。
统计显示,年销售额为几十亿元的企业中,有58%的企业土地存续比不足10。也就是,按照2012年四季度的销售面积计算,土地储备量支撑不了10个季度。其中,去年业绩较差的万好万家、新梅置业、万方地产、中江地产、绿景控股等,有十几家企业几乎没有土地储备。知名企业中,去年营业收入30.8亿元的华远地产,2012年末土地储备不足百万平米。而据推算,如果华远地产欲在三年内挺进百亿军团,在今后几年内年均开复工面积就要能保持在180万平方米之上,其土地储备显然不足。为此,今年华远地产安排了40亿元的新项目**。去年营业收入40.7亿元的万通地产,土地储备短板已不是什么新话题。目前多数现有项目已进入后期,又没有新增项目,立体城市又不在上市公司内,土储软肋也无疑成为其业绩增长的极大制约。其他如广宇发展、渝开发等也都存在土地储备不足而制约业绩增长的问题。相比而言,卧龙地产土地储备有250多万平方米,信达地产有427万平方米,都比较充裕,业绩增长可期
恒大保利土地储备领先
年销售额百亿以上的五十多家房企中,恒大地产2012年末的土地储备量达1.4亿平方米(实际确权面积未知),高居国内房企之首。其次是保利地产,是9238万平方米。碧桂园和万科也均超过5000万平方米。另外,非上市的绿地的土地储备预计可达8000万平方米左右。
研读各家企业的年报发现,多数企业对土地储备的说法定义不明,语焉不详。其实土地储备量的数据口径应是权益规划建筑面积,即已经确权的面积,而且是剔除合作项目中非企业权益的部分。其次,比简单的土地储备面积更为重要的是土地储备价值,也就是要考虑到楼面地价的平均土地价格。因为即使同等面积的土地储备,由于单价差别很大,土地价值差别也很大。第三,其实衡量企业土地储备量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土地存续比。土地存续比是指土地储备面积与上季度销售面积的比值,它是真正反映企业土地储备面积多少的指标。例如,有的企业的土地存续比是10,可支持10个季度(2.5年)的开发;有的企业可能是5,而个别企业还有超过40的。遗憾的是,年报都没有说清楚这些。而且在几个行业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
土地储备并非越多越好
要特别强调并提请房企注意的是,其实土地储备并非越多越好。目前的市场是,地价早已过了每年增值百分之几十的土地红利年代,而资金成本及财务费用却居高不下。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如果企业的土地储备增值低于资金成本,其实意味着储备是亏损的。而且去年年中新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施行后,也有因为土地闲有被无偿收回或罚款的可能。考虑到企业未来要保持20%~30%的业绩增长率,兰德咨询研究显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存续比在15~20之间比较恰当。例如,2012年末万科的土地存续比就是16.6。另外要切记,适量的土地储备也要以快速开发高周转为前提,因为土地储备无时无刻不在推高楼面地价。以楼面地价每平方米4000元、利率10%计算,闲置一年楼面地价变成了4400元,两年则变成了4840元。如果后期开发销售速度也比较慢,楼面地价和其他成本费用也都是不断上涨的,***有可能净利润很低。这正是近年来高周转成为主流开发模式的根本原因。
为了保证企业始终有适量的土地储备,每年企业还要补充一定量的土地(补充面粉),对应的年度指标是新增土地储备。新增土地储备可以用权益规划建筑面积及存续比来衡量,也可以用资金量控制。研究显示,企业每年可按照营业收入的25%~35%预算出新增土地储备投入。至于新增土地储备的时机,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市场周期,尽量做到逆周期操作,争取做到逆市拿地,旺市卖房。例如,2012年龙湖地产拿的地很多都是底价成交,有溢价的,溢价率也不高,也就百分之一二十。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企业的开发能力和去化情况,特别是从拿地到实现销售的项目前期开发周期。研究显示,每年一季度和三季度是企业拿地的相对高峰期,这实际就与前期开发周期长短有关。例如,如果前期开发周期是6~8个月,则这两个时间段就对应着9、10月份和第二年5、6月份。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还要看市场预期和土地市场情况,以及企业的项目前期开发周期长短。
土地是房地产企业的基本资源要素,其中土地储备量、储备时机,以及目标城市和项目土地等,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并形成相应的策略、漏斗模型(测评标准)和具体指引。如果今后再凭感觉拿地,拿地时测算不准,一味举牌争胜,拿地后慢吞吞地开发,就极有可能被土地双刃剑自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