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房网讯 “北京路小学建成,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事,我家孩子能就近上学了!”9月1日,家住锦绣翰林小区的市民葛晓阳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秋季开学,葛晓阳如愿将孩子送到新建的北京路中学上学。
北京路中学**1.3亿元,占地60亩,可提供2400个学位。今年秋季,来自北京路大学城一带的450余名学生成为该校建成后首批受益者。
倾力投入,办学条件大幅提升
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红利的远不止北京路中学的学生。今年秋季,城区改扩建的东风61小学、迁建的十堰高级职业学校、新建的十堰阳光书院和十堰外国语(国际)学校也相继投入使用。在竹溪、丹江口等县市区,主要服务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源实验学校,已有2所顺利开学。
“重教为责、兴教为荣”,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市累计新划拨教育用地4000亩,投入资金53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75所,新增校舍78万平方米。其中,城区投入20多亿元,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68所,迁建或新建10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4000个。全市中小学不仅全面消除D级危房,并建有标准化运动场和功能室,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
按照《十堰市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设施建设远景规划》,城区正加紧迁建市柳林中学、市车城高中,整合高中教育资源,在城东和城西各建一所特色普通高中,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成才环境。城区这些高中阶段学校迁建完成后,老校区将全部用于兴办义务教育,届时将增加义务教育学位约6400个,进一步满足中心城区孩子就近入学和上好学的需要。
倾情教师,教学质量阔步向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5年来,我市积极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政策,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负担,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断增强。通过湖北省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和市直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全市共引进新机制教师4000余人,招聘市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1320人。教师待遇偏低、平均年龄偏大、学科不配套、**人才难进难留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先后涌现出邹桂芬、伍昌云、谢萍、马正发、杨姗姗等一批扎根山区、敬业奉献的教师先进典型。
2015年以来,每逢教师节,市县四大家领导分赴各学校开展教育调研,解决教育面临的难题,并出台《十堰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十堰城区中小学教育设施建设规划》《十堰城区中小学建设三年计划》《市直学校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实施办法》《关于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等10余项支持教育的文件,为全市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带动十堰教育步入发展快车道。全市所有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和国家认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升,达到中等发达地市水平。
倾心关爱,寒门学子就学不难新学期,作为一所新建学校,茅箭区北京路中学还同时拥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市实验中学北京路校区。市实验中学给北京路中学派来了校长和副校长,两校区实行师资调配、课程设置、管理模式、评价指标、考核标准 “五统一”,让更多的学生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此前,市教育局会同各区教育局和东风教育分局,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组建10个联校协作共同体,各协作学校通过在学校管理、教研教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的交流协作,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会同张湾区,在市柳林小学和张湾区浙江路小学之间尝试“一校两区”办学模式,通过委派管理干部和 “五统一”管理,极大地缩小了两校之间的差距,让浙江路沿线的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上名校。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根本的公平。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贫困群体子女是我市教育扶贫锁定对象。5年来,我市通过“学前教育计划”“校安工程”和“全面改薄”工程,大力改善偏远农村学校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和入园难、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此基础上,通过城乡教师交流,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联校协作”,普通高中“6+X”教研协作,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使不同学校之间教师资源、管理理念的差异明显缩小,为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积极落实国家助学政策,建立了从幼儿园、义务教育到高中、中职再到大学的资助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和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除农村户口中职生、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对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国家助学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予以全程资助;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贫困大学生不仅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补助,还可以申领上学交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