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肖邦明 余杰 通讯员李全 吴玉超 见习记者 吴楠 实习生 谭袁张
十堰素有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发展空间的不足,成为十堰发展的瓶颈之一。
如何打破土地瓶颈,拓展十堰发展空间,推动十堰跨越式发展?
十堰决策者不断寻求着答案。2007年1月19日,当时的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周坚卫到十堰调研,时任市长陈天会试探着问: “省里能不能给5000亩用地指标,让我们崩几个山头整点平地?”
“5000亩太少!能不能搞到1万亩?”周坚卫作出 “在十堰城区选择1至2个点集中进行工业用地整理”的指示。
2007年8月,十堰山地整理项目正式被省政府立项。2007年11月8日,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山地整理拉开帷幕。
在山地整理过程中,智慧的十堰人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山地整理模式:张湾区采取削峰填谷的方式规模化连片整理山地,创造了 “人造平原”模式;茅箭区实行“坡改梯”,打造了独具特色的 “工业梯田”;十堰经济开发区采取裁弯取直方法,通过 “改河增地”,保障发展所需土地。
我市科学的山地整理有效保护了耕地,为城市发展拓展了空间,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模式赢得各方称赞。市国土资源局一班人顺势而为,勇于担当,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 “科学规划、集中开发、规范利用、节约集约”的山地整理指导思想,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制定了十堰城区山地整理规划,组织专班加快办理山地整理征转手续;千方百计争取省国土资源厅用地指标计划,为山地整理依法依规实施奠定基础;制定山地整理规范性管理办法,促进山地整理健康持续推进;借助全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这个平台,强力推介十堰山地整理节约集约用地、有效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十堰节约集约用地的山地整理模式,迅速引起国土资源部、省政府、省内外兄弟市州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2009年12月17日,湖北省节约集约用地现场会在十堰召开,山地整理被作为节约集约用地的 “十堰模式”受到与会代表们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2010年1月19日,市政府将创建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6月9日,茅箭区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全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单位。
2010年6月24日,受市长周霁的委托,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维国代表试点单位在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创建活动启动视频会上发言。
2010年11月4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来我市专题调研山地整理工作时指出,十堰探索形成的山地整理样板,为全国山区城市保护耕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模式和新经验。
2011年3月27日,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与会代表对我市以愚公移山精神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而叫好。
2011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我市山地整理、破解发展瓶颈的典型经验。
2011年5月7日,由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组织的中央 “土地整治万里行”采访团来我市集中采访,报道了山地整理节约集约用地情况。
2011年7月,市国土资源局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分担山地整理开发的资金压力,主动建言献策,并代表市政府向省政府起草了要求从我市上缴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返还部分资金、弥补山地整理缺口资金的请示。经过市委、市政府及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的共同努力,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起,每年拿出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十堰开展山地整理。
2011年9月15日,在国土资源部召开的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省、市座谈会上,十堰被列为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并获得了每年1.2万亩的建设用地指标支持,这将大大缓解我市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紧张的压力。
2011年9月29日,东风公司商用车新工厂在山地整理出的 “工业梯田”——普林工业园旁正式投产,项目投产后的产值为240亿元,带动零部件产业形成产值72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东风”。
通过山地整理,全市累计新增建设用地5万余亩,城市建成区面积由52平方公里扩大到70余平方公里。在集中连片整理的山地上,带动吸引了一批优良的生产要素进入工业园区,形成了日趋完整的产业链,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近千家,产值规模过亿元的企业已达130家。
山地整理让十堰的发展峰回路转,国土资源模范县市创建活动让十堰的山地整理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