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房网讯 *近陆续揭晓的地方政府财政“半年报”显示,有四成省份的财政收入未能完成“时间过半,财收过半”的目标,地方财政吃紧的窘境暴露无遗。面对财政收入下降的事实,多个地方的政府开始重走房地产市场火爆时的老路,频频将自己管辖之下的土地推上拍卖台,以期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温州、杭州、南京等地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推地动作,引人注目。
地方财政吃紧,这是可以预料的事情。已经持续了两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使地方财政的一块重要来源不复存在,但由于在这段调控期间,财政体制的改革未能提上议事日程,地方政府也未能开辟有效的财政收入来源,地方财政当然只能日趋紧张,而从今年开始的宏观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地方财政又面临雪上加霜的困难。尽管面对各项经济指标下行的现实,中央政府提出了“稳增长”的目标,但对地方政府来说,以什么样的措施来达成这个目标,除了继续扩大**以外,实在拿不出新的办法。近期各地政府频传扩大**的消息,据说**总额已超过10万亿,远超当年的4万亿**大单。但是,尽管有这样的**规划鼓舞人心,但在银行信贷并未全面放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实际上不可能拿出这么巨量的资金来保证其**规划付诸实践。
而对地方政府来说,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财政收入的下降。相对于**大单的“无米之炊”,这更是火烧眉毛的事情。目前,地方政府面临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但根据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的税收分成中只占小头,因此政府手头一直显得不宽裕。在前几年房地产市场泡沫高涨的时候,地方政府可以从这个市场中得到一大块利益,但市场调控的不断深入已经使这块巨大的“蛋糕”小了很多。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看到的一个现实是,尽管面对经济增速下降,舆论不断呼吁减税以让企业减负,但就是不见政府的实际推进,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收费项目却有增无减。
但是,减税拖拉,政府需要面对的压力日趋沉重,收费增加,政府又必须面对舆论的批评,因此,要想保证财政收入不减少,政府还得另辟蹊径。于是,原来使惯了的“土地财政”便再一次纳入政府的视野。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能够使用的*好资源便是土地。但是,在昔日房地产市场高涨的背景下,“土地财政”自然可以长袖善舞,但在今天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渐冷却的背景下,“土地财政”并不见得就是一桩一本万利的买卖。虽然目前市场对未来房价的走向分歧较大,但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一点也不见放松的迹象,手头资金越来越紧绷的开发商对于拿地也将表现得越来越谨慎,地方政府要想成功拍出土地,唯有压低地价,这样一来,为了解决短时的财收需求,将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大量抛售,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对于目前正在艰难前行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无疑是一种干扰,而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也不能不说是平添隐患。
地方政府在财政告急的情况下重走“土地财政”老路,这表明面对经济增速减缓的困难,政府同老百姓一样,同样面临着煎熬,更为严峻的现实是,政府手里并没有太多的资源可以调动。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赖更深入的改革,一方面,中央政府应该看到“分税制”对地方政府的压力,加紧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更科学的制度,让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能够匹配起来。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地方政府需要抓紧推进经济结构转型,避免过多地依赖非税收入的增长来维持公共财政,否则财政收入结构将更不合理,进而危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