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房网讯 9月12日8时左右,丹江口水库的水位线显示库区水位在145.19米。随着近日来汉江、丹江上游地区普遍降雨,库区水位将可能于15日内上升至可调水水位。
11日清晨,蒙蒙细雨中,车一路向北,道路曲折迂回,转过一个大弯后, 眼前豁然开朗,“啊,咱们上了水库的大坝了!”同行记者一声惊呼,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已然置身于有“亚洲天池”之称的丹江口水库的坝顶。
虽没有晴天时“仙山琼阁映平湖”的壮美画面,但江面水雾氤氲,烟波浩淼,直把天水之间的界限抹去,更有一番天连水、水连天的震撼。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此行探访水源地,一路上都是阴天秋雨相伴,常常泥污沾身,可大伙儿都不为此而“恼”,因为有雨,水源地才能有更多的来水补给。今年清明时节,本报记者探访大坝时,正是枯水期。当时的水库水位是136.69米,入库流量仅为每秒289立方米,那时大家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夏秋雨季来水。可六七月份,汉江上游又遇大旱,水量减少。那丹江口水库能如期送水北上吗?
还没等我们发问,水源公司工程部副主任王立似是已经料到,“向北方人民保证,丹江口水库可以如期供水,不用担心!”他信心满满,“今早的实时水位,是144.45米。坝上水量是368亿立方米。入秋以来,上游降雨充沛,水库内的水位线每天都在增长,今早上游来水流量是每秒2400立方米。”
王立是老水利了,他在丹江口水库工作多年,更直接负责了多项大坝施工的工程。
“来,你们看这边,”跟着他,我们走向大坝的蓄水水库方向,透过巨大的水面,依稀可见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这是水库的上游方向,注意看,左边的那条河,就是汉江,右面的,就是丹江。”远远望去,的确可见到两条大河浩浩汤汤,奔涌而来。
“水来到这里,大坝就把水拦下蓄起,但是汉江下游也需要水资源,在确保水位安全的基础上,我们会向下游放水。”
转过身,走到大坝的另一侧,一群群江鸥在水面上飞起飞落,“出水口有鱼,引来很多水鸟。”王立说,这边就是汉江的中下游了,经过测算,丹江口水库设置了145米的极限水位和150米的“死水位”,水位在“死水位”以上,才能保证南水北送。否则即使能向北自流,但流速会很慢,水量也很低。
“我们会严格控制向下游的输水量。今年夏天汉江上游干旱少雨,我们就设置了每秒490立方米的*小下泄流量,既保障下游的基本用水,又不影响水库蓄水、调水。其实,汉江中下游也遇到了严重的旱情,为了保障南水北送,湖北的百姓作出了牺牲……”站在坝顶,向下游望去,果然水流平缓。
除了控制泄水量, “为了满足调水需求,水库在今年年初就开始控制发电量,”汉江水利水电公司新闻中心负责人张洪波说道,“原本计划到今年9月发电量是30亿度,但到现在发电还不到10亿度,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使用量,增加了库存。”
“在丰水年多蓄水,满足枯水年供水需求,根据经验,汉江历史上从未有过多年连续干旱,而且汉江来水多在秋汛,因此今年调水应没有问题。”
虽然现在的水量还没达到供水水位,但王立表示,“根据气象预测,九月中旬,汉江上游沿线都有降雨,而且雨量较大,水库的水位很快就能达到150米。”
在距离丹江口大坝不足一公里,矗立着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博物馆,这里记录有关枢纽工程的不平凡的历史。3个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圆形混凝土搅拌塔支柱,被作为历史遗存得以保留,已成为独具特色的雕塑。走进去,满眼皆是丹江口水库自1958年一期开工至南水北调工程后各时期的老照片、珍贵文件和各个时期的建设工具。
“这是自动卸石船。”讲解人员指着一只木制小舟模型说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工人们自行研发的卸石工具,船上的甲板可以开启,装载石块后行入江中,到达指定位置后抬起甲板,石块就能卸入水中,在那个年代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湖北省移民局工作人员郑修鹏向我们介绍。
木制的打桩机、轨道车、拉车……仔细端详那些工具模型,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鏖战丹江口库区的火热场景,听到了建设者们的劳动号子。正是几代人的奉献牺牲,坚韧和智慧,创造出南水北调的人间奇迹!
今年汛后,南北共饮一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