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房网讯(湖北日报) 记者 陈熹 通讯员 潘庆芳 高斌 报道:
众口指责的“窗口”大变样
“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打到的士了,这在三四年前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北京工作的张志敏回十堰,发现家乡的出租车大变样:方便、整洁、文明。“以前的难打,脸难看,时不时被司机唠叨,不知道师傅们咋这多怨气,让乘客也跟着怄气。”张志敏说。
司乘双方气从何来?
根源在于出租车运营模式。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改革之前,十堰的出租车经营权一直通过行政审批和公开拍卖的方式取得,实行个体经营或者挂靠公司经营。
行政审批的不透明常常引发矛盾,公开拍卖同样留下隐患。比如,一辆出租车5年的经营权*高被拍卖到21万元,而拍得者通常不会自己来经营,而是转包给的士司机,并将成本转嫁,而司机每月还要交上万元的“份子钱”。“除了前期十几万的投入,每天还得交300多元份子钱,再加上汽油、保险、修理、保养等成本,起早贪黑,一个月大概只能挣1500块,生意不好就会亏本。”的哥刘玉说。
成本与收益倒挂,导致的士宰客、拒载、甩客、绕路等各种问题涌现。
作为城市形象“窗口”,出租车行业的乱像丛生,政府不满意、百姓不满意、出租车司机也不满意。
那么,谁满意呢?出租车经营权所有者及其挂靠的公司。的士司机通常称他们为“二老板”。刘玉说:“二老板*爽了,不用负任何责任,只管收钱。”
废除“二老板”推行员工制
扭转局面,靠的是改革,建立新的出租车运营模式:取消挂靠经营制,出租车的产权和经营权归一,推行公车公营,实行班费制管理。
从2005年10月开始,按照“定向定价,协议出让,公司购车,原经营业主优先承包或企业回购补差”的政策,十堰市区600台出租车由个体经营全部转为公司化经营。
有实力的公司通过续标或回购的方式购得出租车经营权,并购买出租车等一切硬件,公司聘请司机为员工,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公司为司机办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经营风险、安全风险、各种税费均由公司承担;司机不再向公司缴纳高额保证金,车辆维修、检测等费用也由公司承担。司机出车只需每天向公司交班费。
如今,32岁的刘玉和姐姐合开一辆出租车,他算了笔账:每天白班毛收入大约有500元,加上每天38元的燃油补贴,减去200元油钱和162元固定班费,每月纯收入可达5000元,生意好时甚至会到6000元。“现在变成了公司职员,‘五险一金’也有了,感觉安稳多了!”刘玉很满意。
十堰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晋洪说,改革理顺了政府管理部门与出租车公司之间的关系;取消承包挂靠制,推行企业员工制,理顺了出租车公司和司机之间的关系。废除“二老板”,公司化经营有了责任主体,司机待遇有了保障,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乘客满意度也大幅提高。
既得利益者主动要求改革
除了隐藏在幕后的“二老板”外,原来拥有挂靠出租车的公司也同样是既得利益的“牺牲者”。
可*早提出“两权归一”模式的正是一家民营公司——十堰市顺强运业有限公司。
顺强公司有近500台出租车,按原来的模式,挣钱很轻松。2003年,顺强公司在外省经营的一家出租车公司,半年内连出两起司机集体罢工事件,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华强连夜飞奔去“扑火”。困局迭现,让他苦苦思索行业症结何在?*终,他认为公车公营是出路。“表面上看,对公司利益有影响;但从长远看,理顺关系,行业变得健康有序,公司才能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按现在的模式,每台车一年的利润也有1万元左右。”潘华强说,因为经营理念出色,顺强公司被不少城市邀请去开出租车公司,企业进一步扩张。
改革中,让利于民的还有政府。十堰市政府出台了出租车行业“十三条”优惠政策,如降低班费、单车经营权出让费降低5000元、单车税赋由700多元降至300多元、油价补贴直接发放给司机等。
十堰市还建立了优胜劣汰机制。对于8家出租车公司的服务质量、行车安全等进行考核打分。例如,在5年经营期内,考核分数低于800分的公司减少车辆15%,以此类推,减少的车辆,奖励给那些服务好、分数高的公司。